脚趾疼痛,警惕痛风,脚上13种症状透露疾病风险
发布时间: 2025-03-25 | 关键词:艾灸,脚趾疼痛,艾灸取穴
人体是一个很奇妙的结构,每个部位就像是一个个精妙的仪器,同时承接运转着,所以身体中有任何部位发生变化,都有可能预示着某种疾病的发生。其实很多疾病到来之前都是有前兆的,如果能实时关注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,在危险来临之前扼杀在摇篮中,就能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了。
尤其是我们的手部和脚部,发生一些细微变化时常常难以察觉,但是一定不要小看这些变化,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发生的前兆,所以一定要重视,下面就来为大家揭秘脚部变化的危险信号!
一半以上人有脚病
数据显示,人的双脚一生平均要走12.5万公里,每走一步要承受3~5倍的体重。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脚病,成年人患病比例更是高达75%。
我国脚病发病率高,临床数据与调查数据基本吻合。
很多人不注重脚部的卫生与护理,不洗脚、一双鞋袜穿好几天也不换一次。
有的女士穿高跟鞋,脚在狭小而变形的空间中得不到应有的放松,导致足癣、过敏、高弓足、足底筋膜炎等表层疾病。
有些表面看似轻微的脚部疾病,背后隐藏着内在疾病,由于人们缺乏脚部保健意识,患者们并不知道。
13个脚部症状别忽视
人的脚有26块骨头、33个关节,100多条肌腱肌肉以及很多联系心脏、大脑、脊椎的神经和血管,其外在表现的不同寻常,都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。
1、脚抽筋
脱水通常会导致肌肉痉挛,同时,缺乏钾、镁和钙元素等营养元素也会导致痉挛。
2、大脚跟根部疼痛
大脚趾根部疼痛可能是足部关节炎的信号,这时一定要警惕痛风。痛风造成的疼痛非常剧烈,必须赶快就医。而得了痛风的人要非常注意饮食,尽量别吃高嘌呤的食物,比如,动物内脏、海鲜。有饮酒习惯的,还必须戒酒。此外,患有高血脂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,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风痛。
3、脚趾甲发黄
真菌感染容易导致脚趾甲变黄增厚;此外,患有呼吸道疾病、淋巴水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脚趾甲发黄。
4、脚踝肿胀
当心肾病。肾脏肾具有吸收、排泄营养物质、代谢产物作用。一旦工作失常,体液就难以及时排出体外,导致浮肿,脚部肿胀最为明显。
5、脚上总是发凉
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。甲状腺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主力干将,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,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受影响,致使手脚冰凉。
6、脚干
当心血液循环障碍。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,很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,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。
7、脚伤难愈
顽固的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预警信号之一,其关键原因是血糖水平升高会导致神经受损,削弱出汗功能和愈合能力,导致“糖尿病足”,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截肢。
8、麻木
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,如果你的脚时常出现麻木感,这可能是由于足部、脚踝或后背的神经萎缩所引起的。
短暂发麻可能是鞋子太紧造成的,不必担心。
9、脚趾甲
观察你的脚趾甲,有没有白色的半月牙,如果每个脚趾甲都是粉嫩的颜色,趾甲底部有1/5的月牙,就是很健康的脚趾甲。
趾甲颜色发白:很可能是贫血、营养不良,需要增加营养。
趾甲上面有纵行的纹路:那就说明你的身体极度疲惫,机能及抵抗力已经降低,要注意休息。
10、脚部有黑痣
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,包括脚趾,所以检查皮肤时不要漏过双脚,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黑痣出现,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。
11、脚趾无毛
脚趾上的毛发突然变秃,很可能是外周动脉疾病(肢体末梢没有获得充足的血液)所致。
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脏病或中风的重要警示信号,因为腿部动脉堵塞通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堵塞有关。
12、脚趾又圆又扁
小心肺癌或心脏病。肺纤维化和肺癌等肺病会导致血液流向脚趾甲小血管,引起组织膨胀,从而导致脚趾更圆更扁(临床上叫杵状趾)。
而心脏病、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会导致脚趾变形。
13、脚趾甲下出现红线
谨防心内膜炎。这是小血栓破坏脚趾甲下毛细血管后导致血管破裂的结果,心内膜炎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。
艾灸脚上开关,一年少生病!
人体各器官在足底的定位,就是这些器官在足底的反射区。在反射区出现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的阳性反应物,就是治愈疾病的特效治疗点,也叫作足底的生命密码。
1、涌泉穴
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,足趾屈曲,涌泉穴位于足底部,在足前部凹陷处,第二、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处。
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:神经衰弱、精力减退、倦怠感、妇女病、失眠、多眠症、高血压、晕眩、焦躁、糖尿病、过敏性鼻炎、更年期障碍、怕冷症、肾脏病等。
2、太冲穴
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,太冲穴位于足背侧,第一、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。以手指沿拇趾、次趾夹缝向上移压,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,即是此穴。
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:肝脏病、牙痛、眼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生殖系统疾病。
3、行间穴
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,行间穴位于足背侧,大拇趾、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,稍微靠大拇趾边缘。
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:宿醉不适、眼部疾病、腿抽筋、夜尿症、肝脏疾病、腹气上逆、肋间神经痛、月经过多、粘膜炎等。
4、太白穴
取穴时,可采用仰卧或正坐,平放足底的姿势,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,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。
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:胃痛、腹胀、吐泻、痢疾等。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。
5、昆仑穴
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,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。(或足外踝后方,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)
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:头痛、腰痛、高血压、眼疾、怕冷症、腹气上逆、肠结石、下痢等。
6、太溪穴
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,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,太溪穴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:肾脏病、牙痛、喉咙肿痛、气喘、支气管炎、手脚冰凉、女性生理不顺、关节炎、精力不济、手脚无力、风湿痛等。
⊙注:本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供交流学习使用(非商业目的)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( 文章完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