灸法起源于远古时代,形成于秦汉时期,出现以《黄帝内经》为代表的大量著作;魏晋时期,灸法作到了大步发展;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艾灸专著为曹操之子曹翕所著,书名为《曹氏灸方》,但今已失;唐宋时期,是我国艾灸史上灸疗发展的重要时期,相关的艾灸著作也较多,如《骨蒸病灸方》、《皇帝明堂灸经》、《灸膏肓俞穴法》等一系列著作涌现;事实上灸法成熟于明清时期,从关于艾灸的著作及灸法的种类、技法改进等情况看,到了明清时期,灸法已经成熟,因为那时几乎我们用的所有灸法,如直接灸、间接灸(隔物灸)、灸器灸、雷火针、太乙神针等,均已出现,且有明确记载。
灸法 起源于人们对火的发现与使用,在远古时代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"山顶洞人",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,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火将动物烤熟而食,在烤食物过程中,有时火星会溅到身体上,溅到身体痛处后就会感觉疼痛明显减轻,于是人们就用火烤痛处的方法来解决痛苦,经人们不断的总结和历代医家实践,最后认为"艾"是灸治疼痛的最好原材料,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艾灸。

灸字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"灼",是灼体疗疾之意。灸字在古代文献中尤有记载,如:《庄子● 盗经》中载:"丘所谓无病自灸也"。《本草备要》中载:"艾叶苦辛,生温熟热,纯阳之性,能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逐寒湿,暖子宫......
        艾,为百草之王,地球上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,故能产生均衡蕴火,艾草灸身需要周期性时间,故"艾"字有"经过漫长时间终于结束"的含义。艾草灸身非常适用于中老年人的养身,故"艾"有"老年"义,亦有"养护"义。
        灸,从火,久声,形声会意,是火与久的有机结合,艾火治病,需要久,着重久,从单次刺激的区域、时间、强度、到连续的灸量积累,直接导致灸疗的效果。 艾灸,是最古老的中医外治法之一,就是用艾火灸灼体穴达到养生祛病的一种自然疗法, 传承数千年,为民族的繁衍作出了伟大的贡献。现代研究表明,艾条以绒为行温的燃物。艾绒的本身是一种含挥发油较高及具有升阳的中药,其产生的均衡蕴火能发挥它特殊的药性,强力渗透到血管壁内、骨骼腔间内、筋经络缝之间,产生了温散寒湿毒源的功用。
    《丹溪心法》载:"大病虚脱,本是阴虚,用艾条灸丹田者,所以补阳,阳生则阴长也",阴精长成源于元阳生发之功,明矣。
海福全自动多功能艾灸床产研基地  海福360°高科艾灸运营管理中心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1110号 粤ICP备2023058750号-1